青砖屋里的乡愁

2011年09月13日 10:04:00
 

青砖屋里的乡愁

    
  本报记者杨燕

  “小时候,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/我在这头/母亲在那头//长大后,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/我在这头/新娘在那头//后来啊,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/我在外头/母亲在里头//而现在/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/我在这头/大陆在那头”

  在山乡万田,听完老干部刘福优介绍袁九鹏的故事后,不由让人想起余光中这首《乡愁》。

  袁九鹏是万田板仓村龙下小组人,早年在赣州四中毕业后,就被录进当时的国民党陆军潮州分校。参加北伐战争后,因立了战功,他从排长升为营长。抗日战争时期,在浙江战场与日本鬼子激烈战斗,他又被升为国民党江西保安三团团长。1950年去台湾后,被升为国民党67军副军长。现在,板仓村还完好保存着袁九鹏的青砖老屋。据刘福优介绍,这座建造精美的青砖房自从建成之后,袁九鹏和家人就没有住过,只有一位以前在他家做饭的阿姨和其他亲属陆续住过。近20年,由于交通不变,位置偏僻,不少人断断续续离开村落搬到圩镇或市区,这座房子也就一直空着,现在附近村民在屋子里堆放了些农家用具和稻草,门外的水泥空坪也被当做天然晒场。

  在板仓村,这座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宅因中西结合的建筑方式,在偏僻的小山村中极为显眼。该屋长约20米,宽10米左右,两层结构,整座建筑从风格到细节都是袁九鹏叫专人设计,然后把设计图纸带回家请人建造。由于当地政府的保护,现在老屋基本保存良好,可以看出原貌。虽然规模不大,但老屋细节却极为精致。在屋子正厅上方,有一个褐色斗式装饰,并且每一圈环状都有木饰装饰。二楼左右两边各有一室,厅内上方有仿古木雕花图案,通往两边侧室的走廊顶部,是全木结构的拱状装饰。在屋子大门两边拱门上刻有一对联。上联曰:卧榻已成幸得一椽资憩息,下联曰:雪巢既□应无半点俗尘埃。下联的第四个字,左边是一个“木”字,右边有一个结构形状类似于“育”的字,可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五版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里已查不到。刘福优猜测说:“这个字很多人都问是念什么,根据对联的意思,有可能是‘构’字。”很多到老屋的游客都曾被这个字所难倒,每每有游客走前还叹息道:“真遗憾,这个字看来只有屋主人知道了。”

  时间的车轮总是转得很快,留下的些许痕迹也因故人的离去变得难以查找。刘福优曾多次向附近上了年纪的村民打听关于老屋的故事,可建造者和知情者的相继离去,老屋的往事也随之而去,留下这座沉默不语的老屋。   

  上世纪70年代末,袁九鹏的儿子曾经回到万田,看看这座老屋;曾是袁九鹏的部下、但已是美国籍的袁应煌也曾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,专程从美国两次回到万田,并特意把这栋房子和家乡的风貌拍成照片寄给他,看到家乡熟悉的景物和这座自己花费一番心思建成的老屋保存完好,感触颇深的袁九鹏流着泪激动地说:“共产党是讲仁义,讲信用的。”

  刘福优告诉记者,袁九鹏一直都想回万田看看,他也一直惦记着家乡的山山水水,可因为年纪大当时交通不方便,回家的愿望难以实现,也就只能通过几张家乡老屋的照片来一解相思之愁。就这样,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左右,随着袁九鹏的去世,他的浓浓乡愁就这样深深埋在了浅浅的海峡对面。

新闻网新闻热线:0797-2557296